明代紫砂的质感
- 作者: 吓倒三千军
- 来源: 茶文化
- 2023-07-04

时大彬款虚扁壶
北京东正2015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价:RMB 5,520,000
赏析:紫砂中的扁壶,最早见于明代时大彬款制作的调砂「虚扁」,亦可称「扁圆壶」。
虚扁壶以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之感。
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
明 时大彬制紫砂醴泉壶
赏析:此壶选料上乘,色呈棠栗色,表面参杂斑驳的浅色细砂,粒粒隐现,甚似熟透梨子之表皮,当为所称“梨皮紫砂”。
让人不禁想摩挲把玩,配合明润古雅包浆皮壳,益见紫泥肌理质感之美。
壶身为扁圆筒形,由下向上渐敛,短直流,圈耳,肩部起一棱线,自流部贯通至耳部,一气呵成,压盖微穹,配合严密,半环盖纽,底刻“万历丁未孟夏之月 大彬”铭文及款识。

赏析:壶作菱形式,鼓肩下敛,盖和流、把皆作菱方式,呼应一体,造型独特,构思精巧,存世此紫砂器芸芸万众,无一与其雷同者,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泥料精炼,呈明末清初典型特征,铺砂装饰,灿若繁星;窑烧极致,紫中泛青,俗称“蟹壳青”,此发色与“鳝鱼黄”并称窑烧上中之上。
壶底钢刀镌刻“万历甲辰?大彬”,字体端庄隽秀,秉承魏晋之风。
此器原为英国某博物馆旧藏,几年前由国内藏家高价购回,实为幸事。
明 时大彬龙蛋壶
赏析:此器砂感较重,烧制得宜,器型如蛋,高而圆、圆短流、长耳把、扁珠钮。
作工精细,气韵非凡,线形流畅,端庄典雅,实为典型龙旦佳作。

赏析:扁壶为紫砂胎质,选料上乘,壶身色呈棠栗,外壁包浆明润古雅,隐现紫砂胎泥肌理质感,予人摩挲把玩之趣。
紫砂壶体呈扁圆形制,流嘴较短,前端弯折外撇,后部执把作圆形,扁壶壶盖微略隆起,盖面中部置一圈棱纹为饰,中心上设扁圆提钮,与壶身造型相互应合,壶身底部设圈足,摆放平稳。
足底题刻“甲辰秋月”、“大彬”款,刻工精湛,字体工整。
惠孟臣,不详何时人。精制茗壶,形制浑朴,为时大彬之后一大名手。雍正初年就有人仿制孟臣壶,后仿制者日见增多。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大壶少。
明 惠孟臣 高虚扁壶
赏析:此壶甚小,窑烧得宜,胚体圆润细腻,做工精良有致,此品为功夫茶典之器。
惠孟臣,清,善摹古器,书法亦工,尤善制宜兴砂壶,款署真书“文杏馆孟臣制”六字,笔法亦不俗。
或作行书,制浑朴而笔法绝类褚遂良。亦大彬后一名手。
明 惠孟臣制铺砂圆壶
赏析:此圆壶制作精良,以紫泥铺砂烧成,一望即知其古朴雅致。半圆形盖,上有葵花凸起开光,顶部圆钮。
颈部收,圆肩,底部微微内敛,圈足平底。壶嘴弯曲上扬,颇有挺拔之势,壶把圆转而下,上有一小翘角。
底部有“壬午中元惠孟臣制于香玉堂”刻款。
明 惠孟臣朱泥矮梨壶
赏析:此器造工、刻款俱精。尤其底款笔致刀工,似出于一系,此等水平的朱泥小壶,虽未全是孟臣、逸公亲手所制,但很有可能都是惠氏工坊所出的高档茶壶。
明 惠孟臣款朱泥笠帽壶
赏析:笠帽壶式,直流坚挺,有乾隆风尚。此壶泥胎轻薄,精巧细致,流及把略微纤细,以凸显壶身的张力,略显玲珑小巧的意趣。
此壶泥色殷红而泛桔皮色,泥质细密坚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壶底有“惠孟臣制”篆书阳文方印。
清晚期 惠孟臣制紫泥刻诗文壶
赏析:壶呈扁灯式,造型敦厚朴实,饱满圆融。鼓腹而上下收敛,圆鼓压盖扁圆钮如壶身,高圈足,壶流与壶把粗壮,表现出沈稳肃穆的韵味。
一壶身刻“客至何妨煮茗候,诗清只为饮茶多”,另一壶刻“月明阶下窗前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相映成趣,颇具意境。底钤“宜兴县孟臣制”款。
明 李仲芳 方壶
李仲芳,李茂林之子,时大彬门徒,与时大彬、徐友泉并称“三大壶家名手”。作品既得家传,兼赖师承。以文巧著称。其技艺成就几可与时大彬匹敌。流传的大彬壶有的是仲芳所作。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故称“李大瓶,时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