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二十四节气的作用意义

  • 作者: 血流成呵
  • 来源: 茶文化
  • 2021-09-27

1、二十四节气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特殊创造,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天气冷暖、降水状况、物候征兆等自然现象。
几千年来,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些节气还有着动人的故事。例如清明节就与晋文公重耳有关。晋文公幼年时历尽了艰难,为逃避后母的残害,他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几度陷入绝境。有一次绝粮时,有个跟他流亡的大臣名叫介子推,曾忍痛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块肉来让重耳充饥,从而渡过了难关。可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在分赏有功之臣时,却偏偏把“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遗忘了!
介子推对于不公正的待遇并不论争,而是不声不响地领着老母亲离开了京城,跑到了今山西省境内的绵上山中隐居起来。不久,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之功,但却不知他的踪影。他大为懊丧,连声叹道:“此乃寡人之过也。”经过几个月的查访才得知介子推的下落,于是晋文公亲自跑到了绵上山。
然而绵上山山高林密,晋文公找了很久仍然茫无头绪。介子推始终不肯出山。正在晋文公为难之际,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如果主公放火烧山,一向孝顺母亲的介子推一定会为母亲安全而出山来……于是,一场大火遍山烧起,三天三夜也不见母子俩出来。后来才发现母子俩抱成一团,已被烧死于一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后悔不迭,悲哀万分。为了纪念这位有功之臣,他把绵上山改名为“介山”,并下令一个月内(后改为三天)不得举火为炊,所有人都只能吃冷的食品。所以,又称举火那天(农历三月初五)为“寒食节”,后来逐渐演变为清明节,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直到今天,清明节仍是我国人民祭祖扫墓、怀念先辈的重要传统节日。



  立春——春季开始的意思 雨水——严寒就要过去,降雨开始,雨量逐渐增加。 惊蛰——温度逐渐升高,开始有雷雨,冬眠动物复苏,出土活动。 春分——春季的中间,太阳正好直射赤道。这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清明——气候温暖,草木繁茂,天气明朗。 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增长有利。“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 立夏——夏季开始,作物生长旺盛。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逐渐饱满,但是没有成熟。 芒种——在这个时期,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进入夏收夏种的大忙时期。所以,农谚中有“芒种忙种”的说法。 夏至——炎热的夏天到了,气温继续升高。这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表示还没有达到最炎热的程度。这时正值初“伏”前后,进入炎热初期。 大暑——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正当中“伏”前后。 立秋——秋季的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气温明显下降。 白露——这一时期气温下降较快,夜间较凉,空气中水汽凝成露水,因此早上露水较重。 秋分——秋季的中间。这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寒露——表示气温已经很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降霜的意思。天气渐凉,夜间露水可以凝成小晶冰。 立冬——冬季开始的意思。 小雪——开始降雪,但是下得较小。 大雪——降雪已经较大的意思。 冬至——一年



  胡彦斌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2、24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的意义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代表的意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
9、芒种:“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10、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意味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法知识,不知道的人不多。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扠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1、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7月,夏至为6月22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1月,冬至是12月23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了,故分别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2、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与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3、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4、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做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人们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5、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6、谷雨:降雨明显增多,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
7、小满: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8、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9、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当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0、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11、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
12、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13、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14、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积雪。
15、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

一、节气命名
1、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2、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3、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4、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5、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6、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7、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8、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9、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1、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2、“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4、“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5、“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9C%E5%8E%86%E4%BA%8C%E5%8D%81%E5%9B%9B%E8%8A%82%E6%B0%94/3405412?fr=aladdin#2

3、24节气的意义简短些


  立春: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
雨水: 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量增多,所以叫雨水。
惊蛰: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
春分: 春分时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清明: 清明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发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谷雨: 谷雨就是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立夏: 太阳黄经为45度,立夏就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
小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芒种表明麦类作物的成熟,谷类作物的播种。“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夏至: 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小暑: 太阳黄经为105度,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中较热的季节,小暑是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 。
大暑: 大暑时太阳黄经为120度,暑是炎热之意。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天气酷热。
立秋: 太阳黄经为135度,“秋”春华秋实,是植物快成熟之意。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清风。此后气温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头,暑气就要散了。处暑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太阳黄经为160度,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
秋分: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 太阳黄经195度,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度,气温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所以叫霜降。
立冬: 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 入冬以后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季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太阳黄经为255度,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 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 小寒进入数九天,开始数九不是很冷,但寒意逼人。
大寒: 大寒就是天气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4、24节气代表的意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2113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5261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4102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1653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回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答候。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2011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1月6日(十二月初三):小寒0时55分;冷气积久而为寒,进入寒冬,但还未达到最冷的时候。

1月20日(十二月十七):大寒18时19分;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2月4日(正月初二):立春12时33分;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象征春天的开始。此时气温回升,万物苏醒,大地回春。

2月19日(正月十七):雨水8时25分;意味着气温逐渐转暖,开始下雨,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3月6日(二月初二):惊蛰6时30分;雷鸣开始,惊动万物。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初醒。

3月21日(二月十七):春分7时21分;春分和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白昼与黑夜相等。春分在春季三个月90天中的一半。

4月5日(三月初三):清明11时12分;天气清彻明朗,气温转暖,草木萌发,万物欣欣向荣。各地有扫墓栽柳习俗。

4月20日(三月十八):谷雨18时17分;雨生百谷的意思.雨水逐渐增多,对谷物生长极为有利.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5月6日(四月初四):立夏4时23分;夏天的开始,气温显著增高,万物渐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5月21日(四月十九):小满17时21分;满指籽粒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开始结实成熟.

6月6日(五月初五):芒种8时27分;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种是种子的意思.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的作物已经成熟。

6月22日(五月廿一):夏至1时10分;炎热的夏天来监。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最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7月7日(六月初七):小暑18时42分;暑是炎热的意思。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7月23日(六月廿三):大暑12时12分;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初伏中伏都集中的大暑附近。

8月8日(七月初九):立秋4时33分;秋是作物快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天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8月23日(七月廿四):处暑19时21分;处是让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到此终止。

9月8日(八月十一):白露7时34分;气候逐渐转凉,昼暖夜寒,因而露较多、较重,呈现白色,所以称为白露。

9月23日(八月廿六):秋分17时05分;在秋季三个月90天的中间,与春分一样太阳光直射亦道。白昼与黑夜等长。

10月8日(九月十二):寒露23时19分;气温已经很低,露华渐浓,草木枯萎。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气候逐渐转冷。

10月24日(九月廿八):霜降2时30分;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表示天气寒冷,大地产生初霜的现象。

11月8日(十月十三):立冬2时35分;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是冬天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64643832的开始。

11月23日(十月廿八):小雪0时08分;气温下降开始降雪,表示已到下雪季节,但雪量不大。

12月7日(十一月十三):大雪19时29分;气温继续下降,降雪量将由小而大,地面出现积雪。

12月22日(十一月廿八):冬至13时30分;表示寒冷冬天的到来,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养生常识
人群养生
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