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养生气功六段锦

  • 作者: 针快
  • 来源: 茶文化
  • 2021-06-24
第一段锦: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方法:盘腿坐在蒲团 ( 或大方凳或床上 ) 上,轻闭两眼,舌舔上腭,摒除心中杂念,调息 ( 轻细无声 )10 分钟。坐姿要求身体正直 ( 脊梁挺直,腰不可软 ) ,身不可向后倚靠。 注:握固,气功修炼中,手的一种姿态。握固的方法是,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或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 静思:是静思息虑,神不外驰。 第二段锦: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方法:上下牙齿相叩作响三十六次,有固齿的功能。"昆仑"即指头部,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脑 ( 此时两手掌心紧掩耳门 ) 。呼吸 9 次,气息微微不使有声 ( 与叩齿同时做 ) 。 第三段锦: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方法:上式毕,呼吸 9 次。放下所叉之手,两手掌掩在两耳处,食指叠于中指之上随即用力滑下,弹在后脑上,状如击鼓 ( 此即气功术语之"鸣天鼓" ) ,左右指同时弹击 24 次。 第四段锦:微摆摇天柱。 方法: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也随之左右摇摆,各 24 次。 注:天柱就是后颈,颈椎统称"天柱骨"。 第五段锦: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方法:以舌在口中上下左右搅动,使生津液,然后在口中鼓漱三十六次,分作三次咽下,要汩汩有声。 注:神水--津液; 赤龙--舌。 第六段锦: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方法:吸气一口,停闭不呼出,两手互搓至发热,急分开摩擦背后"精门",一面摩擦一面呼气,反复练 26 次,做完后收手握固。 注: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肾腧。 第七段锦: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方法:吸气后闭气,用意念引此气向下行至神阙,觉神阙穴发热后,则将气由鼻徐徐放出,如此做21次。 注:神阙穴即肚脐,也有泛指下丹田之意。丹田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一个区域。 以意引导,即心中暗想之意。初学者若是气不会行,可用手指点在脐下,以加强条件反射,练习既久,气自会下行。 第八段锦:左右辘轳转。 方法:弯曲两臂,先以左手连肩圆转 ( 用摇辘轳状 ) 三十六次,然后再以右手也依法行之。 第九段锦: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 方法:两脚自然前伸,两手指交叉反掌向上托。托时要用力,好似向上托举重物一般,托后缓缓放下,收于额前,连续上托 9 次。 第十段锦:低头攀足顿。 方法:两手向前伸,握住双足,用力扳,扳时身体向前倾,头向下低,12 次,做完后仍收腿盘膝而坐,收手握固。此式抻筋拔骨,壮腰健肾。 第十一段锦: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方法:舌抵上腭,闭目静坐,待津液满口时,再鼓漱三十六次,作六次咽下。前次一度 ( 即第五段锦 ) ,此次两度,所以说:"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第十二段锦: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金块十二段。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疾化为尖第。 方法:意念脐下丹田似有一团热气 ( 初练此功时,脐下热感不明显,一般练功百日后,就会有明显的感觉,这时真的产生了热气团,并非只是意念 ) ,将此热气引导下行,冲过会阴穴,过尾闾,沿后背上升腰间命门穴,再升至脊背、后脑 ( 玉枕穴 ) 、头顶心 ( 百会穴 ) ,然后顺着两太阳穴、经耳根前、面颊、降至喉头、心窝 ( 膻中 ) ,再下行至神阙,归于下丹田。存想此一团热气如发火烧身,行至何处,热至何处,一吸一呼,可存想热气从身前到身后,上升头顶,再沿任脉降下,完成一个循环。这最后一式初练时,每次 5 ― 10 分钟,随着功夫的逐步加深,时间自然会延长,能坐多久就坐多长,实在坐不住了,就收功,缓缓睁开双眼,下坐,再散步几分钟就全部练完了。



  道家十二段锦 修炼验证。
前言:
道门功夫一步一个验证。象做广播体操一样做十二段锦 效果微小。
今天我写一篇有关修炼十二段的具体验证。初学者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修的怎么样。

第一段: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方法:盘腿坐在蒲团( 或大方凳或床上) 上,轻闭两眼,舌舔上腭,摒除心中杂念,调息( 轻细无声)10

分钟。坐姿要求身体正直( 脊梁挺直,腰不可软) ,身不可向后倚靠。

验证:忙碌生活中身心紊乱,行功前要安静一下身心。
主要验证有:刚刚静坐的时候,心跳乱,呼吸急促。
静坐一小会后,心跳变的安静些,呼吸变的缓慢而有节奏。精神情绪变的很稳定。

第二段锦: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方法:上下牙齿相叩作响三十六次,有固齿的功能。“昆仑”即指头部,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脑 。呼吸9

次,气息微微不使有声( 与叩齿同时做) 。

验证:双手抱着后脑,进行叩齿,随着叩齿产生震动,有振奋精神的效果。
随着叩齿的震动传递。可以感受到精神状态的清醒。长期如此可以坚固牙齿。

第三段锦: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方法:上式毕,呼吸9 次。放下所叉之手,两手掌掩在两耳处,食指叠于中指之上随即用力滑下,弹在后

脑上,状如击鼓( 此即气功术语之“鸣天鼓”) ,左右指同时弹击24 次。

验证:随着打击 鼓声传递在脑中。 消除所有混混的状态。好像这鼓声能消除所有杂念一样,
所有杂念随着鼓声消失无踪,脑子变的异常清醒。
天鼓声后会有,听觉变的更灵敏的感觉。

第四段锦:微摆摇天柱。
方法: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也随之左右摇摆,各24 次。?
注:天柱就是后颈,颈椎统称“天柱骨”。

验证:随着左右 微摆,脖子会感觉很轻松,现在很多长期上网的朋友,都有颈椎不好的毛病。
如此动几次,脖子会变的异常舒服。

第五段锦: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方法:以舌在口中上下左右搅动,使生津液,然后在口中鼓漱三十六次,分作三次咽下,要汩汩有声。
注:神水——津液; 赤龙——舌。

验证:生津是生在舌底。吞咽津液的时候会 随着津液的下咽
一阵清凉的感觉传递到腹中,然后腹部感觉暖暖的很舒服。

第六段锦: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方法:吸气一口,停闭不呼出,两手互搓至发热,急分开摩擦背后“精门”,一面摩擦一面呼气,反复练

26 次,做完后收手握固。?
注: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肾腧。?

验证:随着搓手脏腑都感觉跟着暖和起来,这是手上真气经络跟脏腑都联系着的缘故。
擦热精门会感觉整个腰背部都温暖舒服。吐气的时候会感觉一身说不出的舒服。

第七段锦: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方法:吸气后闭气,用意念引此气向下行至神阙,觉神阙穴发热后,则将气由鼻徐徐放出,如此做21次。
注:神阙穴即肚脐,也有泛指下丹田之意。丹田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一个区域。
以意引导,即心中暗想之意。初学者若是气不会行,可用手指点在脐下,以加强条件反射,练习既久,气

自会下行。?

验证:这个时候腹部会感觉一阵暖和 。

第八段锦:左右辘轳转。?
方法:弯曲两臂,先以左手连肩圆转( 用摇辘轳状) 三十六次,然后再以右手也依法行之。

验证:做完肩膀会感觉很舒服。

第九段锦: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
方法:两脚自然前伸,两手指交叉反掌向上托。托时要用力,好似向上托举重物一般,托后缓缓放下,收

于额前,连续上托9 次。?

验证:双手托起来后,深呼吸一次,会感觉筋骨很舒适。

第十段锦:低头攀足顿。?
方法:两手向前伸,握住双足,用力扳,扳时身体向前倾,头向下低,12 次,做完后仍收腿盘膝而坐,收

手握固。?
此式抻筋拔骨,壮腰健肾。?

验证:如此做会感觉到脚筋那里传来一阵舒适。这个时候深呼吸。会感觉腰腿筋骨无比舒爽。

第十一段锦: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方法:舌抵上腭,闭目静坐,待津液满口时,再鼓漱三十六次,作六次咽下。前次一度( 即第五段锦)

,此次两度,所以说:“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验证:这个时候的津液是 “舌抵上腭,闭目静坐 ”静中等待而来,内含丰富真气。
分批咽下的时候,会感觉全身都暖烘烘的脉路畅通。

第十二段锦: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金块十二段。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疾化为尖第。?
方法:意念脐下丹田似有一团热气( 初练此功时,脐下热感不明显,一般练功百日后,就会有明显的感觉

,这时真的产生了热气团,并非只是意念) ,将此热气引导下行,冲过会阴穴,过尾闾,沿后背上升腰间命门

穴,再升至脊背、后脑( 玉枕穴) 、头顶心( 百会穴) ,然后顺着两太阳穴、经耳根前、面颊、降至喉头

、心窝( 膻中) ,再下行至神阙,归于下丹田。存想此一团热气如发火烧身,行至何处,热至何处,一吸一

呼,可存想热气从身前到身后,上升头顶,再沿任脉降下,完成一个循环。这最后一式初练时,每次5 —10 分

钟,随着功夫的逐步加深,时间自然会延长,能坐多久就坐多长,实在坐不住了,就收功,缓缓睁开双眼,下

坐,再散步几分钟就全部练完了。?

验证:
随着意念关照,会感觉舒适的热流从背部上升,从头部下降到腹部。
注意要点:一部分一部分的放松。先放松腹部,然后是会阴,命门。。。一直到腹部。
放松到什么地方,那里就暖和舒适。 时间长了 会感觉一股热流,顺着周天上升下降。
养生常识
人群养生
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