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道家养生气功网

  • 作者: 达?矢抾哆拉?
  • 来源: 茶文化
  • 2021-07-10
武当六合功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明朝道士张三丰认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炼仙道。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我想很多刚开始的新手都需要看看这个吧
第一讲
我们要学养生,必须要明白一些养生的道理。不然,你不知道它的本质和内涵,只能落在皮毛的形式之上。那么,可能你一生追随了很多师傅,练了许多许多的功法,到头来却没有多大的养生效益。顶多也不过象其他练体操和舞蹈的一样,有一些因为肢体长期活动,而取得的“活动”性强身健体之效,但无法从根本上预防疾病和消除疾病,从而益寿延年。而还有不少人,却因为不知养生的本质和内涵,盲目地学功练功,练的功越多,受的害越大,反而把身心练坏了:精神上,大脑不是变成偏执,便是精神分裂和成了精神病。生理上,往往没病而练出一些病来;有小病反而练成大病和重病。有鉴于此,所以儒、释、道门的正统功法传授,必须要采取和经过“穷理尽性,以致于命”的手法和实践过程。也就是先学道理,把理论搞明白,然后再去练功,这样就会避免盲目性,就会少走弯路少出偏。

    道家的仙学内丹养生功法,最终目标追求的返老还童、长生不死、飞身成仙,永远无限享受生命的自由和幸福快乐。但这种远大目标,却要从最基本的现实做起。比如攀登天梯,第一步要从地面迈起。

    同时,道家修炼最高最神奇的证果,却也要从最初最低最平淡无奇处入手。这也如同修造高楼大厦,不仅要先打基础,打基础之前还要平整场地。总之要从最基础一步一步修炼,不要好高骛远,不可急功近利,不可浮躁轻慢。步步讲实修实证,不能自欺欺人。

    道家养生的功诀是性命双修,动静兼练,以这种不二的原则为指导,曾在历史上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众多门派。然而门派再多,性与命,都要从基础修起,即都要从动功着手。性功的动功,就是要从平时断杂念,断烦恼做起。这个专题不是本课的专题,留待以后再讲。命功的动功,是要先从伸拔筋骨,开关展窍、调节五脏六腑、舒活经脉气血做起。而动静兼练,有两层意思:一是培育元气,为滋养生命本根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从内气而言:内气的萌发、锻炼都是倾向于动;内气的收敛、封存、保养都是倾向于静的。因后者属于静功的形式,外部形体看不到动,而内里的元气却在动静循环。所以就这两层意思的总原则上,要求两者的动静功夫入门与下手比例大致二八开,即八分动功,二分静功。随着关开窍展、经络气血舒活效果的不断获得,再调节动静之比例,即逐渐减少动功,增加静功。但这个比例怎样调节,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应该从人与人的个体差异和自我练功的效果斟酌而定。例如我自己,虽练功近30年,现在主要功夫虽然是静功,但动功仍不可少,每天也要保持一个小时或更多些。

    养生动功,古代又称为导引之术。为什么叫导引?即我们人身筋络不通,气血不和,故而需要通过一些特定的肢体动作形式,配合呼吸,进行疏导引领,使筋骨伸拔开来,达到经络畅通、气血宣和。故而导引功法又可分为对症导引和平衡导引。对症导引是专对某些人的某些病症先行下手。例如颈椎有病就选颈椎的动功;腰痛就选治疗腰痛的动功;某一内脏有病就选治疗某一内脏的动功。如此等等。而平衡导引则是从身体整体上全方位的综合性平衡调整。我们所要教给大家的功法,都采用的是平衡导引。因为,它一方面要适应大多数人的需求,也是大多数人的一个共同的练功基础,另一方面,平衡导引的效果也同时会对对症功法所要解决的问题起到更好的作用。或者说,将平衡导引动功分段拆开,那它就会成为一个个对症功法。这两者,前者对症功法为治标,后者平衡功法是治本。
 



  

先谈养生,根据道家思想,道法自然。


回归自然,放松心情,“平心静气”“轻欲寡欢”不要有太过激烈的心理起伏,要平常心对事对人,不要有太多的大喜大悲。少吃油腻,多吃清淡食品。没事多做户外运动,回归自然,一个身体得到调节,一个是心理能得到调节。和尚、道士多长寿,不仅跟功法有关系,和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有兴趣可以看看《道德经》里面有很多养生,调气,处事的方法。


具体功法我真的没办法只言片语讲明白,建议晚上睡觉前打坐15-60分钟,可以选择双手合十,早上户外静立15分钟,双脚与肩平齐,缓慢呼吸。


 

养生常识
人群养生
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