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广西的陶友让我帮忙找一些明显瑕疵的紫陶壶,他说想做金缮。他觉得将残缺的部位通过各种金缮的线条再次连接起来,会产生一种奇妙而迷人的缺憾美。
对于有一些残缺的作品,可以通过很多种修补方式产生新的各式各样的风格。原本残缺的部位是一种具体的“无”,你却恰好可以在这个残缺的部位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各种创意,于是在这个“无”的部位就会衍生各种“有”出来。
要进行类似的从“无”到“有”的再创作,有一个前提条件是残缺的主体还存在,以这个主体为基础,你才能想象出、创意出并最终实现各种各样的“缺憾美”。
这让我想起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他在文章里表达了关于“缺憾美”的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她的双臂是一种具体的确定的“无”。但恰好因为没有具体的双臂,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给维纳斯“安装”无数双各式形态的双臂,产生无数种形态的“缺憾美”。他写道: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第二个观点是缺憾美应该以主体的完整为前提,丧失了主体的完整性,或者完全没有主体作为依托,缺憾美也将不复存在。他继续写道:
“......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那么,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之所以引用清冈卓行的这篇文章,回到建水紫陶这个行业,我也想表达类似的看法。追求完美不止是建水紫陶的理想,也是这个世界大多数事物的理想。即使是缺憾,很多人也要追求完美的缺憾,读起来有点拗口,但实际就是这样。
不过紫陶由人通过大脑去想象和设计,通过双手去制作而成;双手毕竟不是机器,难以做到完全的分毫不差,实际上,机器制作也有自己的误差范围。
出现一些人工的印记,或者更严重一点,出现瑕疵,当然会令人心痛和纠结。当我们习惯于以一种完美主义者的心态去看待一件作品而感到难过时,不妨换一种欣赏“缺憾美”的心态。是的,美的形态有很多种,欣赏美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明白手工艺作品的缺憾无可避免,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一下清冈卓行的审美方式,脑补出心中完美的姿态;只要作品的主体完成度够好,并且我们清楚地知道了问题出现在哪里,那么,当我们选择接受时,或许可以豁达地说一句“瑕不掩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