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

  • 作者: 用戸110
  • 来源: 茶文化
  • 2021-10-28

文章目录

一、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
二、急性心肌梗的保守治疗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塞的预防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

1、急性心肌梗死亡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七个不同年龄组。按照不同年龄、性别分析发病率与死亡率关系。结果男性∶女性=2.77∶1,50岁前男性发病43例,占男性发病9.51%,女性则只有6例,仅占女性发病3.68%,60岁以后142例,占女性发病87.12%;患病高峰年龄在50岁~79岁之间,共505例,占总例数的82.1%;死亡人数65例,死亡率为10.57%,80岁以上患者的死亡率最高(21.31%)。结论AMI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较女性发病早,发病年龄小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AMI的患病例数明显升高;AMI病人以老年人为多,但男性发病有年轻化趋势;高龄患者的并发症多,预后差,死亡率也就高。

2、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因

2.1、原有心绞痛史或陈旧性心肌梗塞史者:急性血栓堵塞另一支冠状动脉,不仅使其供血部位发生急性心肌坏死,并阻断了提供原缺血和陈旧心肌梗塞部位的侧支循环,使病情较前更为严重。

2.2、多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某支冠脉斑块已使管腔极为狭窄处发生急性血栓堵塞者,一般既往多有心绞痛史,呈多发灶性坏死,梗塞范围较小,故不易发生心脏破裂及室壁瘤形成。

3、急性心肌梗塞的的常见症状

3.1、全身症状

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2、胃肠道症状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急性心肌梗的保守治疗方法

1、入院前的处理

心肌梗塞病人约2/3在被送到医院之前已经死亡,因此,缩短起病至住院间的一段时间,并在这期间进行积极的治疗,对挽救这部分病人的生命,有重要意义。对病情严重的病人,发病后宜就地进行抢救,待病人情况稳定容许转送时,才转送医院继续治疗。转送病人的救护车上,宜配备监护设备,以便在转送途中亦能继续监护病情的变化,及时予以处理。

2、监护和一般治疗心肌梗塞

2.1、休息:病人应卧床休息在“冠心病监护室”,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

2.2、吸氧:最初2~3天内,间断或持续地通过鼻管或面罩吸氧。

2.3、监测措施: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监测,必要时还监测血流动力变化5~7天。密切观察病情,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提供客观的依据。监测人员必须以极端负责的精神进行工作,既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变化,又要保证病人安静和休息。

急性心肌梗塞的预防

1、绝对不搬抬过重的物品。搬抬重物时必然弯腰屏气。这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与用力屏气大便类似,是老年冠心病患者诱发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

2、放松精抻,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

3、洗澡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热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造成心脑缺血。

4、气候变化时要当心。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冠心病患者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国内资料表明,持续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硝酸甘油类扩冠药物进行保护。

养生常识
人群养生
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