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应用价值与栽培技术
- 作者: 吃了亏别沾水
- 来源: 茶文化
- 2022-09-09
黄秋葵应用价值与栽培技术
黄秋葵( A belm oschus m anthotll.lM edic) 为锦葵科黄葵属植物, 别名黄蜀葵、咖啡黄葵、羊角豆、漏芦花等。原产于我国, 各地均有栽培。黄秋葵对人体功能有明显的改善, 对青少年、运动员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有很大的作用, 可以说它是本世纪的最佳绿色食品之一。黄秋葵较耐寒, 适应性强, 喜温、喜光、耐阴、不择土壤。生于荒山坡, 宅旁及田边的向阳处。
1 应用价值
1.1 观赏黄秋葵植株高大, 花朵硕大, 颜色绚丽, 每天依节而开, 一直开到顶端, 花期长。可以在小区、庭院中成排栽植, 开花时繁花似锦, 绚丽迷人; 也可以花坛园林作背景, 用黄秋葵进行装点, 气派不凡。
1.2 药用黄秋葵开花时采花, 秋季采根, 晒干备用。性寒, 味甘、辛。有下乳、排脓、通血脉、解疮毒的功效。治疗胃炎、胃溃疡、跌打损伤、烫伤、烧伤、便秘、肺热咳嗽等。内服常用量10~20g, 煎水, 外用适量。便秘可以用根煎服, 疔、疮、肿毒用鲜叶捣烂敷。
1.3 食用黄秋葵嫩果可食, 亦可做汤、凉拌、炒食, 口感爽脆, 有特殊香气; 也可做烹饪鱼、虾等的配料或加工制成罐头, 速冻、盐渍食品; 还可以开发为休闲饮料等。
2 栽培技术
2.1 整地作畦
前茬作物收获后, 及时深翻晒土10~15d, 耙平作畦, 畦宽0.80~1m , 沟宽30cm ; 每亩穴施腐熟厩肥2000kg、复合肥30~40kg 作底肥, 肥料与土壤应充分混合, 3~5d 后播种或定植。
2.2 播种定苗
黄秋葵种皮较硬, 播前须浸种24h, 每隔5~6h 清洗换水1 次, 取出后放在25~30 ℃的环境条件下催芽, 约3~4d 出芽后即可播种。每畦播1 行, 穴距30~35cm, 每穴播种3~4 粒, 覆土2cm 厚, 约5~6d 即可发芽出土。早春保护地栽培可采用营养钵或穴盘育苗, 当幼苗具有2~3 片真叶、高10~12cm 时定植。定植可采用窄垄双行定植, 畦宽1m, 畦沟宽50cm, 每畦种2 行; 行距70cm,株距40cm, 每穴1 株。定苗后应培土1 次, 并施足定根清粪水, 以利成活。
2.3 田间管理
2.3.1 中耕、除草及追肥、灌水幼苗定植后应连续中耕2~3 次, 提高地温, 促进缓苗。第1 朵雌花开放前应加强中耕, 适当蹲苗, 促进根系发育。追肥以有机肥为主, 适当配施磷钾肥, 定苗或定植后5~7d 施1 次提苗肥, 每亩开沟施腐熟人畜粪水1 000kg、尿素3~5kg 或复合肥15~20kg;开花结果前期( 定苗或定植后25~30d) 进行第2 次追肥, 每亩施复合肥30kg; 开花结果盛期再重施1 次追肥, 每亩施复合肥40kg。以后根据植株长势适当追肥, 但不能滥施。进入生长后期也应注意追肥, 防止植株早衰, 增加后期产量。黄秋葵喜湿, 尤其是开花结果时不能缺水, 要及时供给充足的水分, 促进嫩果迅速膨大发育,遇到干旱时, 每天要灌溉1 次; 但注意水分也不能过多, 大雨后要及时排水, 以利植株正常生长,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每次浇水后都应注意除草, 并在封垄前进行中耕培土, 防止雨季植株发生倒伏。
2.3.2 整枝、摘心黄秋葵以主蔓结果为主, 应及时摘除侧枝, 减少养分消耗。在黄秋葵生长的中后期, 应打掉基部侧枝; 在收获嫩果后保留下部1~2 片叶, 摘除以下的叶片。黄秋葵也可以侧枝结果, 当主枝长到50~60cm 高后进行摘心, 促进上部侧枝结果, 提高前期产量。
2.4 采收
黄秋葵从第5~8 节开始节节开花结果, 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 花谢后2~4d 可采收嫩果, 一般嫩果长到6~10cm 长、约12g 左右时即可采收上市。采收过早产量低, 采收过迟纤维增多, 肉质老化, 品质降低, 不宜食用。采收宜在傍晚清早太阳出来前进行, 采收时在果柄处剪下, 以免伤害枝干。黄秋葵茎、叶、果实上都有刚毛或刺, 采收时应戴上手套, 否则皮肤被刺, 奇痒难忍。一般每亩产量1 000~2 000kg。收获前期一般2~3d 采收1 次, 收获盛期一般每天或隔天采收1 次, 收获中后期一般3~4d 采收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