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沙虫草的功效与作用
- 作者: 疯狂小马一
- 来源: 茶文化
- 2021-08-26
细沙虫草,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二齿香科科TeucriumbidentatumHemsl.的根或全草。分布于台湾、湖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具有祛风,利湿,解毒之功效。用于感冒,头痛,鼻塞,痢疾,湿疹,白斑。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利湿,解毒。
主治
用于感冒,头痛,鼻塞,痢疾,湿疹,白斑。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煎汤洗。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撒尔维亚石蚕有较持久的降压作用。可增加胃液分泌,减少胆汁分泌,使肠蠕动加快,有中等程度的解痉作用。对四氯化碳中毒产生肝损害动物有促进肝脏再生效果。
相关论述
《贵州草药》:“健脾利湿,解毒。治痢疾,白斑。”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感冒风寒头痛:香柯柯9g,防风草9g,五匹风9g,生姜9g,葱头9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2、治痢疾:细沙虫草、截叶铁扫帚根各15g。煨水服。(《贵州草药》)
3、治风丹,风疹,皮肤瘙痒:香柯柯9g,虎耳草30g,虎杖30g,千里光3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4、治白斑:细沙虫草、虎掌草根、野棉花根、山苏麻、响铃草各9g。煨水服,并煨水外洗患处。(《贵州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唇形科植物二齿香科科。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不分枝或分枝,常具早年残存的茎基,基部近圆柱形,上部四棱形,无槽,高60-90厘米,绿色,分枝常近水平,具不明显的向下弯曲的微柔毛。叶柄长5-9毫米,被不明显的微柔毛;叶片卵圆形,卵圆状披针形呈披针形,长4-11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下延,边缘在中部以下全缘中部以上具3-4对粗锯齿,两面除中肋及侧脉被不明显微柔毛外无毛,下面具细乳突,侧脉4-6对,与中肋在两面明显隆起。轮伞花序具2花,在茎及短于叶的腋生短枝上组成假穗状花序,假穗状花序长1.5-4.5厘米,序轴上被微柔毛;苞片微小,卵圆状披针形,边缘被小缘毛,其余部近于无毛,与花梗等长或超过花梗;花梗长3毫米,被微柔毛或近无毛。花萼钟形,前方基部一面臌,长4.6毫米,宽4毫米,外面除基部被微柔毛外余部无毛,喉部内面具毛环,10脉,二唇形,上唇3齿,中齿极发达,扁圆形,宽达3.5毫米,侧齿近圆形,微小,常附于中齿基部的两侧,下唇与上唇同高,2齿,极合生,缺弯常不达下唇长的1/3,各齿均具发达的网状侧脉。花冠白色,长约1厘米,外面无毛,冠筒稍伸出,长约5毫米,宽1.8毫米,唇片与花冠筒成直角,中裂片极发达,近圆形,内凹,直径3毫米,先端圆,基部渐收缢,前方一对侧裂片长圆形,长1.2毫米,宽0.8毫米,后方一对侧裂片近圆形,长1.2毫米,宽1.5毫米。雄蕊超出花冠筒一倍,药室平叉分,肾形。花柱稍超出雄蕊,先端2浅裂。花盘小,盘状,全缘。子房球形,4浅裂。小坚果卵圆形,长1.2毫米,宽1毫米,黄棕色,具网纹,合生面为果长1/2。
分布区域
生于山地林下。分布于台湾、湖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