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水仙根的功效与作用

  • 作者: 秋名大少
  • 来源: 茶文化
  • 2021-12-27

水仙根,中药名。为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tazettaL.var.chinensisRoem.的鳞茎。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效。用于痈疽肿毒,乳痈,瘰疬,痄腮,鱼骨梗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主治

用于痈疽肿毒,乳痈,瘰疬,痄腮,鱼骨梗喉。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

药理作用

1、兴奋子宫作用。

2、抗肿瘤作用。

3、抗病毒作用。

4、毒性,有毒。

相关论述

《重庆草药》:“治冷毒痈肿,内服催吐。”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痈毒初起:水仙鳞茎、红糖各适量。捣绒外敷。(《万县中草药》)

2、治鼠疫结核:鲜水仙(鳞茎)60g,雄黄(研粉)15g。共杵,敷核处。(福州台江《民间实用草药》)

3、治腮腺炎:水鲜鳞茎、马勃各适量,捣绒外敷。(《万县中草药》)

4、治乳痈初起,坚硬如鸡蛋大:水仙根适量。捣烂敷于患处。(《常见抗癌草药》)

5、治齿龈肿痛:水仙球根同面粉捣敷颊部。(《本草钩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鳞茎,洗去泥沙,用开水烫后,切片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鳞茎类球形,单一或数个伴生。表面被1-2层棕褐色外皮,除去后为白色肥厚的鳞叶,层层包合,割破后遇水,有粘液渗出。鳞片内有数个叶芽和花芽。鳞茎盘下有数10条细长圆柱形根。气微,味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石蒜科植物水仙。

形态特征

水仙又名:雅蒜,天葱。鳞茎卵球形。叶宽线形,扁平,长20-40厘米,宽8-15毫米,钝头,全缘,粉绿色。花茎几与叶等长;伞形花序有花4-8朵;佛焰苞状总苞膜质;花梗长短不一;花被管细,灰绿色,近三棱形,长约2厘米,花被裂片6,卵圆形至阔椭圆形,顶端具短尖头,扩展,白色,芳香;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不皱缩,长不及花被的一半;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内,花药基着;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室背开裂。花期春季。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生长环境

多栽培于花圃中或盆栽。

植物知识
植物大全
植物功能
观赏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