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淡竹壳的功效与作用

  • 作者: 小布30650373
  • 来源: 茶文化
  • 2021-06-06

淡竹壳,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nigra(Lodd.exLindl.)Munrovar.henonis(Mitf.)StapfetRendle的箨叶。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明目退翳之功效。常用于目翳。

功效作用

功能

明目退翳。

主治

用于目翳。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烧灰研末点眼。

相关论述

《纲目拾遗》:“(淡竹壳),此乃淡竹嫩时所苞箨解下者是。《纲目》竹条,止载慈竹箨,而淡竹略焉,不知其性能去目翳,功同熊胆,故为补之。”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翳:淡竹壳不拘多少,以布拭去毛,烧灰存性,每药一钱,加麝香三五厘,同擂细末,点在翳上。(《一草亭目科》此君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鲜用或晾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禾本科植物淡竹。

形态特征

淡竹:又名毛金竹、白夹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枝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1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针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5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生长环境

通常栽植于庭园。

植物知识
植物大全
植物功能
观赏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