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眼镜蛇的功效与作用

  • 作者: 汤辉44165106
  • 来源: 茶文化
  • 2021-12-21

眼镜蛇,中药名。为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Najanaja(Linnaeus)除去内脏的全体。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中风瘫痪,小儿麻痹症。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

风湿痹痛,中风瘫痪,小儿麻痹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8g;或浸酒饮。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2、提高免疫功能。

3、对心脏的诱导收缩作用。

4、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5、抗炎作用。

6、对肺的保护作用。

相关论述

1、《广西中药志》:“通经络,祛风湿。治风湿关节痛,脚气。”

2、《广西药用动物》:“活血,强筋骨。”

3、《常见药用动物》:“主治风湿病,神经痛。”

4、《中国动物药志》:“祛风,活络,止痛。治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等症。”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湿病:(眼镜蛇)鲜肉炖服,每次250g。(《广西药用动物》)

2、治风湿性关节痛:饮眼镜蛇新鲜血液,每日用一条蛇的血液冲酒服,连服半个月。若服后发热,可隔天服或停服。(《广西药用动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杀死后,剖除内脏,鲜用或盘成圆形,文火烘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体较粗壮,头呈椭圆形,头颈区分不明显,体长140-150cm。头黑褐色,颈部背面具眼镜状斑纹,体背部黑褐色,有狭的黄白色横斑,斑纹有时呈双条形。腹面前段呈黄白色,有1个黑褐色横斑,横斑前有1对黑色斑点,第21-24鳞呈淡黄色,其余均为黑色。无颊鳞。背鳞平滑斜行。气腥,味淡。

植物学信息

生长环境

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区。白天及夜间活动,性凶猛,受惊时能竖起体前部,颈部膨扁,呼呼作声。以鼠、鸟、蜥蜴、蛇、蛙等为食。

植物知识
植物大全
植物功能
观赏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