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长叶柄野扇花的功效与作用

  • 作者: 内涵的射手
  • 来源: 茶文化
  • 2021-12-23

长叶柄野扇花,中药名。为黄杨科野扇花属植物长叶柄野扇花SarcococcalongipetiolataM.Cheng的全株。植物长叶柄野扇花,分布于我国湖南、广东等地。具有凉血散瘀,解毒敛疮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无名肿毒,腮腺炎,黄疸。

功效作用

功能

凉血散瘀,解毒敛疮。

主治

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无名肿毒,腮腺炎,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相关论述

《湖南药物志》:“清热退黄。”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长叶柄野扇花)根60g,阴行草30g,山栀15g,山木通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小枝有纵棱。叶片革质或薄革质,完整叶呈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或楔形,中脉明显,基部1对较大侧脉,清晰,其余侧脉不分明。叶柄长10-15毫米。质脆,气微,味微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黄杨科野扇花属植物长叶柄野扇花。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3米。小枝有纵棱,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0-15毫米;叶片革质,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稀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l.5-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或楔形,叶面中脉明显,脉上无毛,或近基部被少量微细毛,中脉下方1对较大侧脉,从离叶基1-5毫米处出发上升,成离基三出脉,其余侧脉在叶面稍明显,或有1-2对不分明的侧脉。花单性,雌雄同序,花序腋生兼顶生,总状或近头状以至复总状,长1-1.5厘米,花序轴被微细毛;苞片卵形,长1.5毫米,渐尖头;雄花4-8,生于花序轴上半部,花梗粗壮,具2小苞,小苞阔卵形,长约2毫米,萼片阔卵形或椭圆形,长约3毫米,花丝长5毫米,花药长1毫米;雌花2-4,生于花序轴下部,连柄长3-4毫米,小苞卵形,长约1.5-2毫米,覆瓦状排列,萼片和末梢的小苞形状相似。核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熟时棕色、红色或带紫色,宿存花柱2。花期9月(或继续至翌年3月),果期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50-800米的山谷溪边林下。

植物知识
植物大全
植物功能
观赏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