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树寄生的功效与作用
- 作者: 玉臂匠
- 来源: 茶文化
- 2021-12-24
柚树寄生,中药名。为桑寄生科植物瘤果槲寄生ViscumovalifoliumDC.的带叶茎枝。分布于华南及云南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化瘀止咳,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脚肿,跌打损伤,疝气痛,牙痛,疳积,痢疾,咳嗽,麻疹,风弦烂眼。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化瘀止咳,解毒。
主治
风湿痹痛,脚肿,跌打损伤,疝气痛,牙痛,疳积,痢疾,咳嗽,麻疹,风弦烂眼。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风湿,洗脚肿,牙痛煲水含。”
2、《本草求原》:“洗风弦湿烂眼。”
3、《岭南采药录》:“出麻疹煎水代茶,能解毒止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湿关节炎:柚树寄生、小叶榕树寄生、半枫荷寄生各15g,猪骨60g。水煎,加酒为引,分3次服,每日1剂。(《药用寄生》)
2、治小儿疳积:柚树寄生、人面树寄生各6g,葫芦茶5g。水煎代茶饮。(《药用寄生》)
3、治痢疾:柚树寄生、苦楝树寄生各30g。加水300ml,煎至200ml,加入红糖50g待溶化,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2-3剂。(《药用寄生》)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扎成束,晾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带叶茎枝圆柱形,2-3叉状分枝,长20-30cm,直径3-4mm,下部粗枝可达1cm,具细纵纹和肋线,节部稍膨大,节间长1-3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光滑无毛。质硬脆,折断面不平坦,皮部褐色,木部黄白色,髓部棕褐色。叶对生多破碎或卷曲,完整叶卵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8cm,宽1.5-3.5cm,先端钝圆或钝,基部骤狭,基出脉3-5条,上面稍明显,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无毛,有细皱纹。革质。叶柄短。果近球形,直径2-4mm,果皮具小瘤体。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桑寄生科植物瘤果槲寄生。
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0.5米;茎、枝圆柱状;枝交叉对生或二歧分枝,节间长1.5-3厘米,粗3-4毫米,干后具细纵纹,节稍膨大。叶对生,革质,卵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8.5厘米,宽1.5-3.5厘米,顶端圆钝,基部骤狭或渐狭;基出脉3-5条;叶柄长2-4毫米。聚伞花序,一个或多个簇生于叶腋,总花梗长1-1.5毫米;总苞舟形,长约2毫米,具花3朵;中央1朵为雌花,侧生的2朵为雄花,或雄花不发育,仅具一朵雌花;雄花:花蕾时卵球形,长约1.5毫米,萼片4枚,三角形;花药椭圆形;雌花:花蕾时椭圆状,长2.5-3毫米,花托卵球形,长1.5-2毫米;萼片4枚,三角形,长约1毫米;柱头乳头状。果近球形,直径4-6毫米,基部骤狭呈柄状,长约1毫米,果皮具小瘤体,成熟时淡黄色,果皮变平滑。花果期几全年。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南及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100m以下的沿海红树林中或平原、盆地、山地亚热带季雨林中,寄生于柚树、黄皮、柿树、无患子、柞木、板栗或海桑、海莲等多种植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