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野席草根的功效与作用

  • 作者: 用户48832393
  • 来源: 茶文化
  • 2021-12-26

野席草根,中药名。为灯心草科植物拟灯心草JuncussetchuensisBuchen.var.effusoidesBuchen.的根茎。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具有清热燥湿,利尿通淋,祛风除湿,调经止血之功效。用于火证,鼻衄,牙齿动摇疼痛,口咽诸毒,湿痹,风气疼痛,鹤膝风,癃淋,精浊,梦遗(酒煎服,并煎汤洗出汗),妇女血崩,崩中,疗瘰疬,痰核,痄腮,疣痛。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燥湿,利尿通淋,祛风除湿,调经止血。

主治

用于火证,鼻衄,牙齿动摇疼痛,口咽诸毒,湿痹,风气疼痛,鹤膝风,癃淋,精浊,梦遗(酒煎服,并煎汤洗出汗),妇女血崩,崩中,疗瘰疬,痰核,痄腮,疣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45g。

相关论述

1、《纲目拾遗》:“治瘰疬痰核。”

2、《草药鉴》:“止血崩,风气疼痛,鹤膝风,梦遗,酒煎服。汤煎洗,出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洗净,除去杂质,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灯心草科植物拟灯心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65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具黄褐色稍粗的须根。茎丛生,直立,圆柱形,茎常弧形弯斜,具浅纵沟,有较深而明显的纵沟,直径1-1.5毫米,茎内充满白色髓心。叶全部为低出叶,呈鞘状或鳞片状,包围在茎的基部,长1-9.5厘米,基部红褐色至棕褐色;叶状总苞常弯曲;叶片退化为刺芒状。聚伞花序假侧生;花多朵排列紧密或疏散;总苞片生于顶端,圆柱形,似茎的延伸,长5-15厘米,顶端尖锐;小苞片2枚,三角状卵形,膜质,长1-1.2毫米,宽约0.9毫米;花淡绿色;花被片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宽约0.9毫米,顶端锐尖,边缘宽膜质,内轮与外轮者等长;雄蕊3枚,比花被片稍短;花药长圆形,黄色,长约0.8毫米,比花丝短;子房1室(三隔膜发育不完全),侧膜胎座呈半月形;花柱极短;柱头3分叉,长约0.8毫米。蒴果圆球形,顶端极钝,果皮较薄,成熟时黄褐色至棕褐色。种子斜倒卵形,长0.5-0.7毫米,棕褐色。花期5-7月,果期6-9月。

分布区域

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60-1700米的阴湿山坡、山沟、林下及路旁潮湿地。

植物知识
植物大全
植物功能
观赏部位